【关注】鄂托克前旗实施“四大工程”发展乡村旅游
| 招商动态 |2016-07-28
旅游
2016年,鄂托克前旗文化旅游广电局按照“文化引领、旅游带动、产业支撑、多极发展”的思路,以“德善草原,大美前旗”为主题,依托鄂托克前旗丰富的农牧业资源、景区资源、景观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融蒙古族文化与草原生态于一体,实施“四大工程”,重点面向大众观光市场、文化体验市场、自驾车市场和休闲度假市场,构建以文化旅游产品和农牧业旅游产品为核心的五大主题旅游产品体系,打造极富蒙古族风情文化底蕴的休闲乡村游憩区,成为鄂尔多斯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窗口,让乡村旅游成为全旗新的增长点。
01
(一)实施乡村旅游规范发展工程。
鄂前旗乡村旅游涉及面广、关联性强,鄂前旗旗委、政府坚持把乡村旅游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举措,委托中国城科院编制了《鄂前旗特色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进行统一规划发展,并针对鄂前旗乡村旅游经营户进行统一登记、建档立卡,纳入旅游资源数据库,进行规范引导、星级评定、重点扶持,将星级农牧家乐接待户列入政府职能部门的制定接待单位,极大地调动了经营户上星级、创品牌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同时,重新设计了乡村旅游地图3000册、树立农牧家乐民族特色牌25块。
02
(二)实施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工程。
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按照“一镇一特色”的原则,采取文化户与旅游户相结合,蒙元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乡村游与生态游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以“文化旅游中心、特色产业集聚”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城市休闲度假旅游带,围绕生态资源发展农牧家乐、农业观光采摘、新型农村社区、休闲垂钓、草原观光体验、摄影写生基地等体验式的旅游项目,着力推进巴音希泊日、特步德村、大沟湾新型村庄、阿日赖嘎查等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嘎查)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助推“十个全覆盖”和“精准扶贫”工程,进一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牧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在城镇主要出入口建设具有特色的文化雕塑、园林小区,全面提升城镇文化旅游形象。
03
(三)实施乡村旅游人才发展工程。
为增强经营业主的发展意识、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协同就业部门对经营业主开展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对农牧家乐从业人员的技能和服务进行培训,并组织从业人员积极参加市、旗举办的服务技能大赛,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组织部分经营者到宁夏、周边旗县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信心,明确了方向,提升了意识。同时,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接待点,促使鄂前旗乡村旅游业全面开展。
04
(四)实施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工程。
通过“德善草原·大美前旗”品牌建设的宣传,重点打造乡村旅游,着力加大宣传促销,并通过举办马兰花节和圣火祭祀等节庆活动,为农牧民和乡村旅游发展聚集了人气、财气,进一步提高了农牧民和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与此同时,积极组织星级农牧家乐接待户、旅游企业积极参加并探索组织旅游交易会、博览会、推介会,努力实现旅游宣传、招商引资、产品销售、经贸交流、文化展示等互促发展,累计发放各类宣传画册2000余份,宣传单1200余份。
目前,鄂托克前旗乡村旅游业已初具规模,成功创建了中国传统村落1个,自治区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3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已建成农(牧)家乐定点接待户168家,其中自治区星级农(牧)家乐3家,市级农(牧)家乐典型示范户7家,投资百万元以上的乡村旅游接待户达30多户,每户均可实现年利润20多万元,共计带动近千名农牧民就业。2015年,全旗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6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000多万元,乡村旅游已成为农牧民和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乡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期编辑:额尔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