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四大动力”促进文化旅游业繁荣发展
| 招商动态 |2016-11-03
“
近年来,为了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促进文化与旅游大融合,鄂托克前旗通过推进公共文化建设,激活文化旅游市场活力、活跃对外交流合作等多项措施,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业繁荣发展。
一、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惠民力度。文化基础设施是促进文化惠民的重要载体。鄂托克前旗共建有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4个,已基本实现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基本格局;结合公共服务均等化及文化惠民卡创建工作,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二、强化政策扶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近年来,鄂托克前旗率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鄂托克前旗关于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暂行办法》和《鄂托克前旗旅游产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旅游发展政策。在规划上,《劲牛现代生态牧场总体规划》已通过评审,《鄂尔多斯沙漠大峡谷总体规划》即将评审,拟对《全旗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大沙头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上海庙欢乐大草原旅游区总体规划》重新修编完善。出台扶持文化旅游新政策,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发挥鄂托克前旗传统民俗效应,推动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依托鄂托克前旗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着力打造了“中国·鄂托克前旗马兰花节”、“圣火文化节暨冬季那达慕”等品牌文化旅游活动,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鄂尔多斯文化之乡”、“中国·鄂尔多斯马文化保护基地”和“中国·鄂尔多斯婚礼文化传承基地”,使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使传统民俗文化服务于现代文化旅游业。
四、挖掘深厚的历史底蕴,发展红色旅游产业。鄂托克前旗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历程,鄂托克前旗境内萨拉乌素河畔的大沟湾,以"河套人"的故乡文明于世界,旗内文物古迹颇多,古遗址有96处。其中城川镇境内有唐代长泽县治所(也就是元和15年以后的宥州城)遗址;二道川境内有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玛拉迪境内有其巴嘎图砖窑梁遗址;城川章格什里村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986年6月,在三段地发现一处汉墓群;上海庙境内有明长城遗址。另外,城川镇黄海子村有1944年王震将军指挥八路军在黑梁头种地,为解决饮水困难打下的水井,即"王震井";三段地有"三段地工委旧址";昂素镇有马良诚、顾寿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等遗址,挖掘、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今年1月份至10月份以来,鄂托克前旗吸引省内外游客约72.8万人次,创收22.04亿元。在发展鄂托克前旗文化旅游业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